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7-10-13浏览次数:5896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在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中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而“互联网+教育”也将引爆教育行业的升级换代。信息技术的革新掀起了新时代的数字革命,这将引起校园教育模式、管理体制、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带领传统校园向数字化校园转变。同时,建设数字化校园也是体现学校综合实力、提高竞争力和长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数字化校园的意义与内容
  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是计算机网络,它将校园变成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教育环境,所有的教育教学资源都变成数字化的形式。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课堂之中,传统的校园业务得到大幅度的扩展,校园的管理和运行效率也将大大提升。最终能够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包括:(1)建设标准体系、运维体系、安全体系等数字化校园配套体系;(2)建立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等三大基础平台,并实现一卡通、人事、财务、图书馆等系统的集成;(3)新建和升级满足学校日常管理需要的各类应用系统,包括人事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OA办公自动化管理、综合信息服务、虚拟校园平台等;(4)软硬件支撑平台的建立与完善;(5)定期培养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最新技术,长期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2 数字化校园带来的影响
  2.1 对“教”与“学”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是现有文化的传承人,教师的职业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将其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然而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比起知识的传播者和授予者,教师更像是一位引导者,其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接收教师灌输给他的知识。如果说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中心,那么数字化校园模式下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在传统整齐划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就像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统一规格的产品,导致很多学生的天赋被埋没,创新性和个性化也逐渐被掩盖。在数字化校园下,这种情况将被改变。信息化不仅改变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也改变了教学的形式,传统单一的班级授课形式发展为多手段多模式的学习形式,课堂学习形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方式将在学生学习当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形式的发展,未来课堂授课的形式甚至有可能被全部取代。教师可以将授课内容录制上传至教学平台或网站并随时更新,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或下载观看。课堂上不再进行重复授课,而是进行答疑解惑、小组讨论、知识拓展等内容。学生将会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这更有利于我国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人才。
  2.2 对学校组织结构和管理的影响
  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将使传统的“金字塔式”校园管理模式转变为“扁平式”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间管理层,信息不再采用分层传递的方式,而是转变为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教职员工可以更快更直观地掌握信息。此外,数字化校园将组织结构转变为虚拟化的逻辑连接,将不同的工作部门和各个院系紧密连接在一起,教职工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快速的信息发送、接收、检索和处理,彻底实现无纸化办公。数字化校园能够加深不同工作部门之间的联系,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3 如何建设数字化校园
  3.1 加强对高校数字化建设的认识
  学校内部需要积极展开宣传,由专业团队讲解数字化校园的优点与实施过程,让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首先对数字化校园有详细和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给予最大的支持和推动力,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按照计划逐步实施。
  3.2 将软件和硬件建设紧密结合
  软件和硬件的投入比例问题一直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难点。硬件环境是软件应用的基础支撑,如果硬件配置过低,则无法实现相应的软件应用和实施,使得数字化校园建设止步不前。然而如果硬件建设过于庞大,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在完成全部软件应用后,剩余的硬件资源也会闲置浪费。因此,需要在建设之初就对硬件和软件的投入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每一分经费都投入的有意义,确保配置的硬件资源在不浪费的同时能够最大化的保障软件的应用和实施。
  3.3 加强安全管理
  来自互联网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木马和病毒的攻击让人们防不胜防。为保障数字化校园的安全运行,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制度并定期更新,加强系统和硬件防火墙的维护。同时要重视技术人员的培训,及时掌握新技术,最大限度避免误操作带来的损失。

Copyright © 苏州城市学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